上海国际学校,北京国际学校,国际高中,国际学校,国际学校招生国际学校择校网-专注国际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择校服务。
择校小程序
快速学校

快速学校

微信公众号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全国统一招生热线

400-805-3685

被嫌弃的“游学”:我们很可能让孩子错过了极其美好的部分

来源:提雅学园TheiaAcademy 时间:2019-10-30 17:05

  顾名思义,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游学的概念,脱胎于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的教育行为,继承与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

  这样一种非学校教育的新模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代,也已经逐渐获得了家长、学校乃至国家教育部门的认可。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对“游学”进行正向引导,并开放各种利好条件,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机构,乃至旅游机构,都已经把“游学”作为一个必备的项目或是产品,几乎成为开发、宣传甚至盈利的重心之一。然而“游学”升温也必然带来良莠不齐的弊端,市面上大量普通的“游学”项目因为常有“游中少学”、“以游代学”等问题,成为大家口中一类意义不大、不够专业的产品。

  与此同时“研学旅行”顺势而起,加入“研”的概念,使游学有了更贴近教育的属性。另一个老概念“营地教育”也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教育模式,突然开始了逆袭之旅。国家正统的“研学旅行”和国际正宗的“营地教育”都对“游学”发起冲击。

  但Theia Academy偏偏想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就做以“游”为主体的游学。

  因为在我们看来,游学只是没有被用好。

  游学中“游”本身的价值,一直被大家所习惯性地忽略。我们想做的,就是创新地开发“游”的部分,使其发挥出自己独到的教育作用,通过游学实现使学生体验社会、与社会链接的重要任务。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理清主流意义上“游学”、“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的概念差别。

  游学

  游学,泛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一个新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游玩。简单来说,就是“旅行”+“学习”。其实游学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它的范畴完全可以涵盖“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但目前在一般的叙述中,会把“游学”的概念狭义地缩小到“多游少学”、“只游不学”,使得“游学”价值大打折扣。

  研学旅行

  对研学旅行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由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其实是一类融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游学”,其对组织方提出了课程设计构架、师资专业程度上很高的要求,的确是从“教育”角度更加高端与专业的一类“游学”。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营地教育”

  “营地教育”由美国营地协会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目前国内发展的营地教育,相比于研学旅行,更加弱化“游”的部分(基本固定在一个营地进行活动)、更突出“学”和“研”的教育属性。营地教育一般也需要学生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但是其活动范围相比研学旅行要小得多,主要的卖点是更有组织的课程构架和更高的教育属性。

  “游”有什么不好的呢?

  被迫主打“游”的普通游学,难道真的无法成为一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吗?

  前面讲到“游学”被诟病的点在于占比过多的“游”。“游”之所以被认为是不好的,主要是因为大家总是默认将“学”与“游”相剥离。

  大家都说在“游”中学习,但为什么“游”本身不能成为一种学习呢?

  纵观目前各类研学旅行或营地教育,都没有跳出这样一个模式:总有一个组织方,将“去哪里、怎么去、去做什么”给事先安排好,只要报完名,接下来一切都听指挥就可以了。就好像是去旅行社报了个旅行团。如果再不强调一下过程中的“课程”部分,可不就是一次旅游嘛,哪来的学呢?

  但如果是一次自由行呢?

  笔者第一次出国自由行,是和同事一起策划去冰岛看极光。在大家确定好主题之后,怎么到冰岛?在冰岛游览哪些景点?如何合理安排景点之间的先后顺序?冰岛以外周边各国哪些方便顺便一起游览?再到景点、国家之间的交通方式与住宿的确定,了解当地货币、物价、汇率,所有的这一切都促使我们对北欧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调查与了解。这实在是一次在兴趣与目标导向下,主动探索学习的鲜活例子。

  不仅仅是出发前,自由行的行程自由性,以及行程中与各类人与事的直面性,才是真真切切地在陌生环境与社会的深入链接。在雷克雅未克,不得不打电话给民宿房东帮我们订凌晨的出租车,着实练了一把即兴口语;到达巴黎后,机场大巴司机不会说英语,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对了该坐的班车;在萨利色尔卡的民宿中烧坏了锅子还触发了烟雾警报,小心翼翼与房东联系交涉解决办法。这些突发的情况都是事先无法预测和设置的,但正因如此才更加真实与贴近社会。这样的体验,真正给人以自然与社会视野的双重拓展。

  在传统的研学旅行中,笔者前述的这些体验内容,全都很可惜地被主办方所代劳了。而我们想给孩子们带来的,恰恰就是这些部分中的体验式学习。如果是这样的出发点,多一点“游”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自由行”式的游学

  重拾被忽略的那一部分

  “自由行”式的游学对学生能有哪些培养与锻炼呢?

  ?首先,需要定出一个自己想去的地点。

  把这一步交给学生,不仅是一次自主决定的社会历练——不能总是等待别人给你拍板或是提供选择范围;又是一次责任与担当的双重考验——接下来有再苦再累的工作,也是来自于你自己的选择与意愿。先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再用他自己的内驱力驱动后续的推进。

  ?接着,便要紧锣密鼓地开始寻找攻略、确定路线、预定交通与住宿等等。

  这是一次大型的检索与筛选过程,对于学生寻找资源、链接资源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同时这也是一次难得的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财务规划。当一个学生能够自己进行路线设计,进行初步的预算规划,并向家长解释清楚这个报价的原因与细节,相信家长也能体会出其中的含金量,这可比学校、机构给出的报价要实在得多,也有价值得多。

  ?然后在实际行程中,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如何通过协商与沟通解决问题,将是重点的挑战。可能会是团队中的矛盾,可能会是外界条件的突然变化,但这些才是最实际的社会情况,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不正是我们想给他们的体验吗?

  可以想象得出,要做好这一切并不轻松,但这些挑战,恰恰就是我们非常想让学生去体验的极其美好的部分。我们甚至可以允许他们进行不合理的规划,实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计划或是解决方案,毕竟就算是大人也未必能够每次都完美地应对一切;但是每一次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都将是一次无法替代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向社会学习。

  诚然,这样的“游”学依然存在两个巨大的痒点:

  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很多需要集团链接才能获得的资源

  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令家长产生担忧

  当然这并不影响“游”学本身独特的社会学习与体验的价值,也决定了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能力,在年龄上更适合高中阶段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师在前期的引导以及在过程中的帮助与把控,都将是影响学生游学体验的巨大因素。

  这两大痒点对于组织方来说,的确是很大的挑战,但我们不会因为不好做就放弃好的想法,何况这是为了学生更真实地学习与成长。

  欢迎与我们一起尝试旅行的各种可能性,行走于世界,闯出个未来!

提雅学园TheiaAcademy 快速预约看校入口

在线咨询
扫码关注
国际学校公众号

政策解读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400-805-3685
返回顶部